從呼倫貝爾回來已有月余,應《中國民族教育》雜志之約,寫寫此次邊疆行的感悟,寫寫那些沒有寫進正式報道中的故事和感悟。
談到呼倫貝爾,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遼闊的大草原,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場景。然而,此次去呼倫貝爾,我們卻沒有見到如此美景。因爲今年雨水少,直到7月初,草也還沒完全長出,放眼望去,還帶著些枯黃,沒有往年茂盛。
雖然沒有見到期待中的草原,有些遺憾,但是我們卻在學校看到了一種意料之外的美——邊疆的美育。
呼倫貝爾位于內蒙古東北部,因爲境內的呼倫湖和貝爾湖得名,北部和西北部以額爾古納河爲界與俄羅斯接壤,西部和西南部與蒙古國接壤。額爾古納和滿洲裏是呼倫貝爾下轄的兩個縣級市,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
在額爾古納,我們恰好遇上了當地一年一度的全市中小學生藝術節。該藝術節已經連續舉辦了13年,是當地教育的品牌活動。走在這座邊境小城,整潔幹淨的街道上行人稀疏,沒想到哈薩爾廣場卻是人山人海,似乎全城的人都來了。
整個藝術節分爲三個部分,學校特色體育活動展示、學校特色藝術作品展、廣場舞台文藝演出。最讓人驚喜的是學校特色體育活動和藝術作品展。
中国教育报刊社“边疆行”内蒙古报道组与当地教师合影。 欧媚 供图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體育活動,在當天公開展示。第三小學的鑼鼓氣勢恢宏,第二小學的跳皮筋活潑靈動,第一小學的足球啦啦操動感十足,還有蘇沁學校技藝精湛的空竹表演等。圍觀的人群裏三層外三層,熱情高漲,我在其中不時聽到贊歎聲。
在藝術作品展區,每個學校有一個自己的攤位,校長、老師、學生都在攤位上向來來往往的人群介紹學校的藝術特色,人們還可以在互動區親自體驗制作手工藝品。
廢紙殼、鵝卵石、樹皮、樹根這些不起眼的東西在師生手中都變成了精美的藝術品。我也曾懷疑這些東西不是學生自己做的,在現場看到學生親自示範後不得不佩服。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藝術教育,比如一小是金絲沙畫和手工套娃,二小是版畫、紗線畫、絲網花,三小是刻紙,上庫力小學是紙殼作品,第三中學是浮雕……“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感受強烈。
穿梭在學校的各個攤位之間,會發現盡管藝術作品風格多樣,但是都沒有脫離當地民俗風情和地域特色。額爾古納市教科局局長範紅楓告訴我們,邊疆地區沒有經費像發達地區那樣投入大量財力物力開展美育,所以老師們就地取材,尋找最廉價和最易獲得的材料。
比如位于大興安嶺西麓地區的莫爾道嘎一中的藝術作品就具有濃濃的林區特色,樹皮畫、根雕的原材料都來自森林;蘇沁學校靠近農區,學校老師利用農墾資源,把作物種子開發爲植物籽粒畫,也頗有趣味;三河小學利用當地常見的柳樹毛“毛毛狗”作爲原材料,制作了許多惟妙惟肖的可愛動物。此外,許多繪畫、剪紙、繪本的內容都是與當地民族、民俗風情相結合的。
誰說美育一定是高大上的教育?在這座邊疆小城,我們看到了接地氣的美育,立足本土、貼近生活,充滿著濃濃的鄉土情懷,不僅有美,還有情,愛祖國、愛家鄉的種子就這樣悄悄地種在了孩子心中。
在去額爾古納采訪之前,呼倫貝爾市教育局督導室原主任宋景民告訴我,額爾古納教育有一個特點,就是全市上下齊心協力辦教育的氛圍很濃厚。我在藝術節現場隨機采訪了幾個路人,他們對這些作品贊不絕口,沒想到現在孩子們都這麽厲害了。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在學校攤位前駐足停留,老師、學生熱情爲圍觀群衆講解、演示,你會感慨,一場學校藝術展演拉近了學校和社會的距離,打破了校園和社會的圍牆,讓社會更了解學校在做什麽,也就更加支持教育的發展。
哈薩爾廣場的藝術展演是額爾古納美育的驚鴻一瞥,要深入了解一個地方的美育,還是要走進一所學校實地感受才行。
額爾古納市第二小學簡樸的教學樓外觀上並不起眼。由于只有200名左右學生,沒有達到建設標准塑膠跑道的規模,學校只有一塊硬化的操場和一片沙地,校園顯得很樸素。但是,走進教學樓內我們才發現別有洞天。師生們利用有限的空間,搭建出了小型的白桦林、錦鯉池,當地隨處可見的樹皮、花草、石頭也制作成了工藝美術品裝飾牆壁,每一處牆面、每一個角落都是美的存在,我們紛紛感慨——當真是“小而美”的邊疆學校。
如果僅僅是牆壁裝飾得美麗,還不足以令我們印象深刻。學校還結合民俗開發出了低、中、高三個學段的校本課程“版畫童心”,還有紗線畫、絲網花社團,專職美術教師在專門的美術功能教室上課,這也得益于最近幾年呼倫貝爾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城鄉學校都配齊了專職音體美教師和功能教室。
在額爾古納這座邊疆小城,美育不是簡單的“唱歌課”“圖畫課”,而是提升爲綜合能力、情感培養、個性塑造相融合的素質教育綜合課。我問上庫力小學校長李本生,美育到底給學校帶來了什麽變化?他說,自從學校來了年輕的音樂教師替換了年老的教師之後,年輕老師編排了舞蹈《馬蹄哒哒》參加全市的藝術節,孩子們去市裏演出獲了獎,上課的整個精神狀態都變了。
關于在邊疆遇見“美”的感悟本該到此結束,但是我還想再補充一些我們在滿洲裏采訪的見聞,雖然有些跑題,但是卻更有“邊疆”的話題性。
從額爾古納市區出發,沿著額爾古納河往上遊行駛200多公裏,就到達了中國內陸最大的陸路口岸——滿洲裏。滿洲裏西臨蒙古國,北接俄羅斯,有中、俄、蒙三國風情,是一座具有百年曆史的口岸城市。我們此行的目的地便是一所具有99年曆史的小學——滿洲裏市第三小學。
滿洲裏也可說是火車拉來的城市,她是100多年前中東鐵路從俄國進入中國的第一站,對中國來說這是一條屈辱的鐵路。而滿洲裏第三小學,是滿洲裏第一所中國人自己的學校。“夫無學校,將何以培養人才;無人才,將何以圖治”,這是當時仁人志士發出的呐喊,而現在也刻在學校的北牆上,目送一代代學生走出校門。
拿過很多國家級的獎,在當地有很好的口碑,這所小學不能小觑。在采訪中我們發現,好幾個家庭祖孫幾代人都是從這所學校走出,石晶一家就是這樣。石晶是上世紀60年代在滿洲裏三小上學的,後來又回到這所小學教書,她的母親也是在這所小學上學並留在學校教書,她的兒子、孫女都是在這所學校上的小學,兒子現在還是學校的書法志願者教師。整個家庭都和這所學校有著神奇的緣分。
這樣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可以看出教育是文明最好的傳承方式,也是邊疆繁榮的穩定器。走在滿洲裏街頭,來來往往的人群不乏外國面孔,可愛的俄式“洋蔥頂”和硬朗的哥特式建築讓滿洲裏充滿異域風情,這是一座因貿易而繁榮的城市。教育在其中起著什麽樣的作用?我想是留住人、培養人。
如果沒有教育,一所邊境城市可能只是人來人往、貿易中轉而已,缺少“根”和文脈。教育就這樣與城市共榮共生,在邊疆,用自己溫情的方式保家衛國。
(作者系中國教育報記者)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19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